“中职书法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的探究”教学成果总结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2009年9月,中国书法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教育学家认为: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既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基二【2013】1号)中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汉字书写能力和文化修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中等专业人才。高素质包括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还包括人文素养。书法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还蕴涵着德育、心育、智育、美育等因素;书法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磨练意志,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大有益处的。
然而,书法的德育功能常常被忽视,在书法育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研究方面文章也不多,涉及中职学校书法教学与德育相融合的调查研究少之又少。我校地处“朱熹故里”建阳市,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宋代曾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闻名于世,是古代闽北历史文明的摇篮,素有“七贤过化之乡”和“南闽阙里”之称。当地民风淳朴,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高,书法教学得到家长与社会的大力支持与普遍赞誉。
因此,在“书法进课堂”还未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还未成为大众的共识之际,我校已于2003年探索和实践让书法教育在职业学校落地生根的有效举措。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小组意欲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对书法育人进行深层次的系统而实在的研究。
(二)意义
1.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精神。通过书法教育,可以让中职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崇高和深广的哲思情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塑造完美人格。
2.提升素养,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
书法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自身还蕴涵着德育、心育、智育、美育等因素,这有利于丰富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内容,改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拓展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渠道和视野,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3.有效促成社会和谐
书法艺术教育属于审美教育,审美的本质是通过培养协调和谐的情感,进而塑造出协调和谐的人格,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学生可以从书法结构上的避让、平正体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谦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且书法的评价是多元化的,学生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对维持人的心灵的和谐有较大的作用。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一)“中职书法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多元化和谐育人的途径和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议书体书品、看名家名作,评人格人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升华爱国情感,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在体察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实现教人化人。
2.以临摹为起点,以继承为先导,以树人为目的,从听、看、议、评、思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写规范字,做规范人”。
3.将书法学习、审美情趣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与文化、历史、艺术的学习等有机融合起来,将书法书写与有关学科的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实现“写好字,学好文,做好人”的三维立体目标。
4.通过名家名作的观赏、分析、模仿、创新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和创作观等方面的教育。
5.通过不同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形态、结构等教学,对学生进行自律、谦让、利他、包容、关爱等方面的教育,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修炼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整合自己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事、接人待物、与人交往的生活习惯,固化正确、高尚的思想品德。
(二)探索“中职书法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1.创新教材
第一学期以楷书教学为主,硬笔以张克江的《增广贤文》为范本,软笔以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为范本,第二学期指导学生临习“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临习赵孟頫的《胆巴碑》、米芾的《蜀素帖》等名家法贴。其间,在有效用好规定教材的前提之下,研发书法特色教育系列教材:如以我国优秀文化的经典“弟子规”“朱子诗词、格言”,以《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企业文化中的诚信文化、责任文化、服务文化等为内容,自编书法教材,使书香与育人养德珠联璧合。
2.创新教法
(1)书法教育走“学练——感悟——迁移——践行”之路。通过不同汉字的偏旁、部首、结构等教学,对学生进行自律、谦让、利他、包容、关爱等教育;结合教材,通过聆听名家的成功经历、名作的诞生过程的讲述或观看其录像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书法教学走“体察——临帖——默贴——创作”之路,切实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和技巧。在书法技能和技巧的学习过程中,始终瞄准“育人养德”这一目标。
3.创新方式
(1)开设书法课,并纳入课表。2008-2014年书法实验班在一年级开设,每周二课时,对照班一年级不开设书法课,2015全校开设书法课,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每个教学班。
(2)以书法兴趣小组活动为契机,抓普及,促提高。在小组内开展 “一帮一”、“一帮多”等活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现代新人。
(3)课外辅导课的开设,提升学生书写能力。2009年9月开始每周利用两个晚自习,请校外名师开设课外辅导课,促进学生书写能力、鉴赏水平的提高。
(4)建立课外、校外、社区书法特色教育阵地,拓展书法特色教育的视野。
(三)探索“中职书法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对改变学生生活的促进作用和功能。
1.在书法课堂营造书法育人的阵地。
在加强学法指导的同时,把书法教育的重点指向学生道德、情感、品质、习惯、意志等领域。
(1)精选名家名作,精讲勤练。重在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2)以书法教学为切入点,通过不同汉字的偏旁、部首、结构等教学,对学生进行自律、谦让、利他、包容、关爱等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3)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作不同层次的要求。对学生道德品质、生活习惯和人文素养等方面进行跟踪、分析,以便调整、修改有关实施方案和策略。
2.在课外营造书法育人的实践环境
(1)开设书法讲座及书法欣赏课,不定期地外出参观书法展,充分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拓宽视野和听觉空间。
(2)以书法为景观,装点环境文化。
(3)开放书协,每天中午及晚自习时间广大师生都可以进行活动,定期进行学书心得体会交流。
(4)开展校内书法竞赛活动,提升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与热情。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类书法比赛。
(5)加强课外、校外、社区等书法特色教育阵地的建设,在服务中应用,在应用中提高,在提高中彰显自我。
(四)探索“中职书法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评价方式
着眼于学生个性、能力的提高、兴趣的激发,特长特色的形成。采用问卷法和成绩分析比较法,对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进行阶段性检验,对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综合、想象、创新思维、整体观念、合作意识、实践活动等进行测评。对学生的作业作品、学习心态进行检验。
三、成果主要内容
(一)理论基础:
1.《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汉字书写能力和文化修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中职学生的思想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是职业学校的教育中心。
3.素质教育理论。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教育目标的经纬度整合,构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4.现代和谐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培养人的包容宽容、形成彼此“和合”的整体,从而达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这是现代和谐教育理论的核心。
(二)主要观点:
“中职书法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的探究”是以书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笔墨为媒介,以体察和感悟为起点,以和谐树人为旨归,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品位,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素养的一种教育方式。
(三)实施策略:
1.分析目前中职书法教材中德育渗透的现状,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丰富德育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培养。
2.找准中职书法教学中德育渗透融合的最佳切入点,研究书法课德育渗透的特点,建设人文课堂,通过书法课堂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道德情操、文化内涵。在课堂上做到常规性、专业性、活动性的德育渗透教育。
3.创新教材,创新教法,创新评价方式,充分发挥书法特色教育对中职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等形成的促进作用和功能。
4.以书法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书法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
(四)适用对象:中职学校学生
(五)呈现形式:书法典型案例总结、作品集、论文
四、成果实践效果
1.书法教育成果显著。通过书法学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了正确的书写方法与技巧,整体的书写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反映在各科的书面作业上,学生书写正确、端正、美观有明显的进步。
近年来,我校已连续参加了七届福建省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赖微获 “全国软笔优秀奖”、全国硬笔铜奖,骆瑾芝等二人福建省软笔特等奖;黎霞等4人获省一等奖,丁剑等19人获省二等奖;叶南通等19人获省三等奖,150多人获南平市各奖项。南平市教育局多次肯定了我校的书法教学, 2014年5月21日《闽北日报》以“‘文’能挥笔耕行间,‘武’能握锄禾田中”为题报导了我校打造书法教学特色成效显著的情况。
2.发掘书法育人功能,学生行为规范呈良好的发展态势,锤炼了学生思想品质,全面提升了学生素养。
近几年来,通过书法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学生们的课堂纪律明显好转,学生注意力更集中了,做事更专心,意志力、持久性更强了,学生习惯及心智模式都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等都有较大提高,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原本多数学生因为考不上普通高中,心灰意冷,有着很强的自卑情节,练习书法使他们摆脱了阴影,增强了信心,重塑了自我。
书法实验班食品0701班获得09-10学年省级先进班集体,航铁0901班、牧医0903班获得2011-2012学年省先进班集体。航铁1002班被评为12-13学年省先进班集体。书法实验班中的范秋宏、丁剑、陈佳佳、余观琴12位同学先后被评为省三好学生。黄志敏、傅莺华、颜文彬等26位同学先后被评为南平市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等。
长期的书法教学使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强大的潜力。每一届书法爱好者大都成为优秀的学生干部,在就业岗位上得到重用。2011届畜牧兽医班梁达前、陈文君同学在南平绿洲兔业有限公司仅一年时间,两人先后升任为兔场厂长。书法学习所赋予他们的沉稳、坚毅、含蓄、厚重等品质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2008级计算机专业的黄志敏同学毕业后,在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剧组中担任主要角色。他因有书法特长,还负责公司的各种书写活动,所写各种横幅、标语等得到公司领导及同行的好评。
3.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期间,曾淑玉老师成为中国书协会员,罗彩媚老师成为省书协会员,范芳、胡开艳老师成为南平市书协会员,他们都多次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罗彩媚老师由于教学与德育工作突出,于2010.6月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作为福建省先进个人代表到天津参加全国优秀德育工作交流会,与全国职教名师交流并分享我校的书法德育教学。
在教学书法的同时,我校书法教师积极开展书法对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干预等课题研究。本课题研究期间,罗彩媚老师撰写了三篇论文《书法教育与学生徳育水平关系的探究》《关于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人文素养教育之管见》,范芳老师撰写了论文《中职书法教学与养成教育的融合》。2016年10月,罗彩媚、范芳老师负责的《书法教育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研究》一课题获得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批准立项。
4.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效果显著,使学生受益、教师进步、学校发展,社会满意。学生不仅写字有了明显进步,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学校的学生文明礼貌守纪律、勤奋好学求上进。
由于我校书法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效果显著,在我校示范校验收时,以“正字品、树人品,校园飘墨香——南平农校书法教学探究”为题形成典型案例,得到了省级评估专家的肯定。
5.2015年4月30日,本课题成果获南平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1.新颖性。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把“书法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这两者结合起来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我们以此课题研究为突破,寓德育与书法教学中,找到中职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最佳方式,达到书法教学与思想品德水乳交融,使书法教学在技能、艺术以及德育等层面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
2.现实性、实用性。本课题的提出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需要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中职学校书法教学的育人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由于我校书法教学与提升学生素养有机融合教学成绩突出,三明林业学校、南平职业中专学校、武夷旅游商贸学校、闽北卫校等先后派代表到我校观摩学习,并在各自的学校中推广或应用。2014年10月,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中职校长培训班”中,李立泉校长作为该班班长,在交流会上作了《传承中华书法技艺,培养中职高素质人才》的专题分享,得到了兄弟院校的充分肯定。